时间:2017-10-18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吴京津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周龙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十三期)作“歌剧《白蛇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讲座
时间:2017-10-18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吴京津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10月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及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十三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华人作曲家周龙教授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歌剧<白蛇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讲座。周龙教授在讲座中详细讲解了歌剧《白蛇传》的创作过程,并将其音乐创作中所秉承的理念与国音师生分享。
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金野主持,他分享与周龙教授学习、交流的经历,勉励年轻学子珍惜这次与国际重量级作曲家的交流机会。
周龙教授在讲座谈到了歌剧的风格与语言。他说,音乐风格必须符合人声角色的刻画及剧情的表达,它必须依仗剧情和音乐上的矛盾冲突才能得以存活。林晓英女士最初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脚本是一部独幕剧,后来发展成为春夏秋冬四幕加尾声的结构形式,而最初的脚本成为了序幕的内容。由于歌剧中全部是英文唱词,音乐的风格也受到了语言的约束。周龙教授说,他在处理英文唱词时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念白与拖腔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英文唱词没有汉语中的声韵束缚,在这一点上也为声乐的旋律创作留有一定的空间。在这部歌剧中,周龙教授大胆的使用男性女高音作为道白的角色贯通全剧,同时第一次使用童声合唱团以唐诗《四季》作为以四季分节的幕间曲。除此之外,周龙教授还谈到了在创作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他表示,在音乐创作中很少直接引用民间音调,而是尝试从传统的精神特质中寻找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当代语汇风格来创新,在配器中贯穿京剧锣鼓的节奏型,由很多节奏性音响烘托出宣叙性的唱腔。同时,在西洋管弦乐队中使用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笛子、埙、二胡及京剧锣鼓等来赋予管弦乐以新的音响色彩,从而使音乐及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异国情调。
在谈及音乐创作理念的问题时,周龙教授强调,艺术是源于传统的升华。音乐作品是反映一个作曲家的心态积淀,它代表着历史上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个阶段的本土文化,也体现出人与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品格,它应该有自己的客观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站在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这个边缘,积极参与并融入这个时代惊天动地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面对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时代,不同的文化存在于平等、互动的环境和条件下,使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调整我们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则,即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创新。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周龙教授与国音师生进行互动,耐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周龙教授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将歌剧《白蛇传》从最初的酝酿、创作到成功首演的整个过程详尽地与在场观众分享,让大家看到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东西方音乐融为一体的创作,无疑是在中西文化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