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3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吴京津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王世光先生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十四期)作“戏剧性是歌剧音乐的灵魂——我的创作体验”讲座
时间:2017-10-23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吴京津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10月1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及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十四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先生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戏剧性是歌剧音乐的灵魂——我的创作体验》的讲座,王世光先生以亲切的态度、动人的言语畅谈了他的歌剧创作心路历程与心得体会,并将其在音乐创作中所秉持的理念分享与在场的听众。
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秘书长王萃主持。王萃老师介绍到,王世光先生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等。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音乐创作,涉猎了歌剧、交响乐、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特别是在歌剧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代表歌剧作品有《第一百个新娘》《马可·波罗》《山林之梦》等。
王世光先生首先指出,歌剧音乐是为戏剧而写的音乐,歌剧音乐应该具备戏剧性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属性,从而使歌剧音乐具有戏剧性是其他音乐所没有的魅力。在为歌剧作曲时,作曲家应该积极的去达到音乐服务于人物与戏剧情节的目标,使作品展现出活生生的歌剧风采。歌剧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戏剧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产生的。因此,戏剧性促使了歌剧音乐的情感附着在人物的身上,情绪波动大而实,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在戏剧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歌曲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歌剧的魅力所在,也是歌剧作曲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讲座中王世光先生以两部歌剧为例,生动形象地展现歌剧音乐所具有的戏剧性。第1部是为中央歌剧院创作的《马可·波罗》,在这部结构为四幕的歌剧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歌剧音乐的特性,将声乐与器乐融为一体,同时也突出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的强大功能,通过音乐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刻画的灵淋尽致。第2部是《山林之梦》,这部歌剧被王先生称为“写给大人看的童话歌剧”。在谈到这部歌剧的创作时,王先生指出,虽然从剧本到作曲经过了20年的时间,但真正创作不过半年,从钢琴谱到总谱一气呵成,这20年正是酝酿与积淀的过程。
王世光先生将其创作体验总结为:第一,作曲家需要具有一定的戏剧修养。第二,作曲家要统筹剧本、审视全局、决定取舍,根据内容情绪与音乐发展,舍掉剧本中费力不讨好的情节片段。第三,要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角色,这就需要作曲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人物的心理、情感,包括外化的心跳、呼吸与动作,创作者要设身处地的融入其中并显现出来。第四,创作者在作曲过程中要决定音乐形式的布局,体现出歌剧创作的把控和驾驭能力。第五,声乐的表现力和演员的心理状态在歌剧表演中具有重要分量,因此作曲者需要尽可能的熟悉声乐包括合唱。第六,在创作中从来都没有预谋过戏剧的主导动机、人物的音乐动机等,也不曾先创作重要段落,而是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在音乐发展中出现的重复动机或乐段,成为音乐的一粒种子而萌发成为主导动机。王先生认为,作曲家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充满信心的创作下去。第七,在歌剧创作中体现戏剧性,宣叙调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宣叙调要做到有声有势,“声”是外显的,可以用音符记载下来;“势”是感情、内在张力及其外显的过程,用“造势记声”来形容宣叙调创作过程是非常恰当的。王世光先生认为作曲即体验,两者是分不开的,犹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为理论,“行”为作曲,“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王世光先生在讲座最后说到,“戏剧性”是作曲家通过作品体现的,不同作曲家的理念、笔法各不相同,今天只是以自己的作品为例,与大家做一次交流,现身说法,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交流不仅学习到了王世光先生的创作思路,同时感受到了其谦逊和蔼的为人品格,将为今后的创作带来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