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李凯
作曲系本科2014级赴四川采风
时间:2017-07-1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李凯
2017年7月1日至7月8日,作曲系王珏与韩昕桐两位老师带队2014级全体本科生前往四川成都、乐山、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进行调研、采风活动。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成都,这座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的城市,她的繁华秀丽、山水神韵,令人心驰神往,梦里是她,梦外也是她。就是在这样一座城市,开始了此次采风之旅。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也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成都锦江剧场,师生们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这次演出是由成都川剧研究院举办,该研究院是国内最久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川剧独特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当天,川剧研究院的演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出出经典的戏剧,有胡琴《困荥阳》、灯戏《拿虎》等。学生们被演员动人的唱腔、生动的表演以及川剧幽默活泼的语言所吸引,整场演出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音乐,是此次采风之行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成都后,采风团来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小凉山地区,是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部,生态环境优美,有着“金银山水”的美誉。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地为师生们一一介绍了当地彝族独特的文化。从天文到医学、从文学到音乐,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他们都保留的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并配有民族史诗来著述流传至后世。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采风团观看了毕摩经诵和当地人表演的民间音乐。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是负责主持祭仪、教授文字、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文化群体,是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特殊使者。“毕摩经诵”是指彝族在原始祭祀议程中,念祷词、唱经文、诵祭词时发出的音韵旋律。彝族毕摩认为“经文错认,可以谅解;经文错诵,不可饶恕”,因此,彝族对于“毕摩经诵”有着及其严格的音韵旋律要求。与古老神秘的祭祀文化相比,民间民歌贯穿在彝族人的整个生产生活中。彝族民歌以爱情、亲情、友情相关,以歌颂名山大川、名人轶事、壮士英雄、苦难抗争、繁衍迁徙、忠贞爱情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彝族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唱地点可以分为阿斯牛牛、阿依牛牛、阿惹牛牛、库诗牛牛等。它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7月4日,采风团前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在这里,师生们了解到了凉山过去的奴隶社会,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感受到了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意识、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7月5日至7日,我们前往泸沽湖地区采风。在行车路途中,当地景色就已映入眼帘,可谓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生活在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民族,实际上是一个群居的部落,他们虽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比较有特色的是摩梭人走婚的婚俗。在摩梭博物馆里,师生们了解到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思是“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没有婚姻关系,只有在晚上男方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与劳动。
为期八天的采风活动很快结束了,此次采风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与民间音乐,丰富与拓宽学生的眼界,进一步使学生们重视音乐的民族性,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学习与发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将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今后的艺术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