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来源:钢琴系
钢琴系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 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上举办多场学科专业建设交流研讨、课程展示活动
时间:2023-07-04
来源:钢琴系
2023年6月6日至6月8日,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上,钢琴系举办了多场钢琴学科专业建设校际交流研讨、课程展示活动。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长、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钢琴艺术》主编李航以及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的钢琴学科带头人、部分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交流研讨,钢琴系副主任樊禾心教授、钢琴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杨树副教授分别担任主持。
聚焦学科建设,共话未来发展
6月6日下午,交流研讨会主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展开。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长、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演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课课程标准建设成果,对钢琴系继续在守正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寄予希望。
会上,樊禾心教授阐释了钢琴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以“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办学定位,以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重点任务,持续推进“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高标准地完成了“8+1”课程标准中作为“1”的钢琴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群和钢琴主课课程标准建设等工作。
我校钢琴系钢琴主课教研室主任韩冰副教授对我校钢琴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考核方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谈到,钢琴系钢琴演奏专业始终秉承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音乐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能,拥有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钢琴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国内一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开设了钢琴演奏专业理论与表演实践的13门课程群,并制定了分级培养方案。其中,培养方案在曲目选择上更加关注国内外大型比赛曲目要求,为培养演奏型专业人才筑牢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键盘系主任谢承峯教授就本校键盘系本科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与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建设开展交流,谈到华东师范大学键盘系注重因材施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在学习与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
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孟巫娜副教授从本校钢琴系基本概况、人才培养现况及挑战、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等三个方面做了分享,探讨如何在整体把控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赵瑾教授展示了她14年来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并围绕如何用中国文化孕育和滋养我国新一代音乐人才、如何演奏好中国作品等话题,同与会专家展开交流。
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主科教研室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徐洁副教授分享了学校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分类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希望通过分类培养和课程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张又丹教授介绍了本校创新教育模式“聚徒教学”——钢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通过实行招募制、打破年级壁垒而取得的新成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魏陶影副教授分享了本校“艺术实践、文化创新、国际合作”三位一体体系建设下音乐系课程建设实践的成果。
6月7日上午,研讨会主要围绕特色课程建设等内容开展交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刘琉教授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为题做主题分享,强调在课程建设上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大模式的音乐艺术家。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陈舒华教授以《做好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培养独立追求艺术内涵的人才》为题做交流发言,强调要通过设置全面合理的课程或者在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的统筹布局来实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段召旭在交流中探讨了师范类院校是否要设置主课以及采用何种授课方式等问题,表示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艺术原则,演奏、教学并举。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董海珠、李世卫,围绕“中国钢琴二重奏教学与演奏实践”做了分享。该课程秉承“教、创、演、研”的教学模式,起到了丰富中国钢琴作品、弘扬中国音乐、推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作用。
会上,其他专家学者相继就钢琴学科建设、特色课程教学和实践等内容发表了真知灼见,展开了交流研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特色课程展示,校际交流互鉴
6月6日-8日,钢琴系举办了演奏专业理论与表演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展示,钢琴系9位专业教师共进行了11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展示。6月6日下午,樊禾心教授带来《钢琴教学法》课程展示。她以专著《钢琴教学论》为切入点,从建立、探究钢琴教学论的迫切性及重要性,研究钢琴教学法的目的及意义等方面介绍了该门课程对钢琴系本科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对钢琴启蒙教学与儿童心理学、成人钢琴教学的特点与方法、钢琴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内容、钢琴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及技术训练以及作品的指导与独立处理等几个方面做了系统介绍。
6月7日上午,李民副教授带来第二场课程展示。他梳理了应诗真教授等老一辈钢琴教育家对钢琴教学与演奏法的研究理念和成果,介绍了钢琴演奏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分享了钢琴演奏技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呼吁广大钢琴教育者更加关注钢琴教学方法的共性,为钢琴演奏法的建设而共同努力。
下午2时,于美娜副教授带来了《室内乐》课程展示。她介绍了课程开设的年级、内容以及脉络,提出在此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合作意识、把控能力、作品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并注意在练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最后,在室内乐课程的学习成果展示中,她强调了多色彩声音凝聚、多形式合作艺术传播的重要意义,为各大音乐院校室内乐课程的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午3时,朱迪教授做了《钢琴文献》系列课程中“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两个时期的课程展示。他谈到,开设钢琴文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特定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培养学生的听辨、分析、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他强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科技产物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群策群力,为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共同努力。
下午4时,曾佳莉老师对《早期槌击钢琴演奏》课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她从授课对象谈起,以学校现存两台古钢琴为线索,分别介绍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变化和作品的发展。在谈到古典主义时期,她介绍了课程时长、课容量、上课形式、该时期钢琴的构造、演奏曲目等主要内容。在谈到浪漫主义时期,她展示了踏板的变化,对触键、演奏规则、踏板和音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6月8日上午9时,傅红副教授展示了《钢琴文献》系列课程中的“浪漫主义时期”。她从课程背景、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考核策略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她谈到,钢琴是一个相较其他乐器而言具有交响性的乐器,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不应局限于钢琴独奏作品,更应包括钢琴协奏曲、钢琴室内乐作品等多类型的作品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时期作品及时期特点。她最后强调,文学、音乐与美术自古以来有着难解之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同时期对文学、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浪漫派时期作品的内涵。
上午10时,韩冰副教授展示了《钢琴文献》系列课程中“二十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他以时间和国家为线索,分章节介绍了二十世纪近现代作曲家及其钢琴作品。他谈到,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并不是比拼作曲技法,而是通过不同的创作技法实现作曲家自身的情感表达。二十一世纪以来,钢琴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钢琴文献这门课程也会随之加入更多新的内容,进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最后,韩冰副教授对更多高质量的中国作品走向世界舞台表示期待。
下午2时,王遒副教授做了《经典钢琴文献演奏版本的风格鉴赏与比较》课程展示,介绍了课程建设初期收集音频、视频等资料文献的动机与方式途径,强调音乐最重要的“个性”应建立在共性之上,而积累海量的演奏版本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他提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师需要在学习研究更多的文献及演奏版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恰当、高效地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合理地辨别与聆听演奏版本,避免盲目模仿。
下午3时,关常新副教授对《钢琴作品演奏释绎(读谱与实践)》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展示。他谈到,在钢琴作品教学中,每一位研习者应当在最初始的阶段专注于乐谱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作曲家在谱面留下的信息和符号也随之丰富起来,相应的信息也越来越详细,作品谱面标记和符号中的内在涵义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对于研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促使演奏家应尽其所能发掘作曲家的想法并将其演绎出来。
下午4时,樊禾心教授与曾佳莉老师分别带来《中国红色经典钢琴作品研究》《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两门课程的展示。樊禾心教授从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入手,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五个历史时期的红色经典钢琴作品。她谈到,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经典钢琴作品应该作为钢琴系学生研究和演奏的对象,并将学习成果以导赏音乐会的形式展现。
接着,曾佳莉老师展示了《中国钢琴作品演奏》课程概况,从时代、创作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引用,分析了此课程内容的设置目标,分享了如何用现代技法进行创作,以及如何了解中国作品在不同年代的特性。
钢琴系系列教学研讨和课程展示活动的举办,对我校钢琴演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各音乐院校和开设钢琴专业的综合类大学丰富钢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钢琴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系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质量钢琴音乐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