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31
来源:作曲系
作曲系“不同民族风格的对话——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与研究”项目圆满完成
时间:2016-10-31
来源:作曲系
2016年10月23日,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方向建设团队项目“不同民族风格的对话——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与研究”项目组赴四川音乐学院校际交流,自此,标志着历时三年的项目圆满完成。
本次在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举行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演出了王珏的《舞》(竹笛独奏)、刘青的《点轨迹》(古筝与钢琴二重奏)、温展力《翩翩》(笛子与古筝二重奏)、谢文辉《时间片》(古筝、笛/埙与钢琴三重奏)、朱琳《仓才》(琵琶四重奏)、罗麦朔《夜律》《为双钢琴而作》。作品的演奏全部由我院师生承担。
本场音乐会的观众大部分来自川音作曲系、民乐系的师生,音乐厅座无虚席,很多观众站着听完全部作品,对作品和演奏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音乐会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晓忠、副主任郭元以及邹向平、魏晓兰、高畅、刘奇琦等老师与中国音乐学院团队一行进行了交流,川音的专家们给予作品极大的肯定,并表示,作品不仅风格多样、形式各异,而且无论从作曲技法与创作思路上都较有新意和大胆的尝试,尤其在新音色的开发与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拓展方面,更是让听众耳目一新。
次日,高佳佳教授应邀在四川音乐学院梧桐楼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题为“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晚期序列音乐”的讲座,讲座由川音作曲系主任杨晓忠教授主持。在讲座中,高佳佳教授首先介绍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情况,尤其是斯特拉文斯基晚期序列音乐创作的具体分期以及代表作品。之后,她通过对其早期作品《纪念迪兰·托马斯》、中后期作品《二重卡农》、《变奏曲》、《颂歌安魂曲》等的详尽分析与纵横比较,阐述了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创作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在不同创作阶段、不同作品序列创作技术上的差异化和技术演变。杨晓忠主任点评高佳佳教授的学术研究严谨、细致,对谱面的分析详尽,拓展了对序列音乐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
项目组由作曲系高佳佳教授带领六位青年教师组成,六位教师最后博士学位的获得来自不同院校:刘青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朱琳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温展力来自中国音乐学院、谢文辉来自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王珏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罗麦朔来自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团队的创作定位是鼓励多元化,强调高品质,努力创作出能为更多人喜爱和接受的作品。三年来团队先后走访美国、德国、香港等地,进行了室内乐新作品的交流。刘青的音乐气韵悠长中透着细腻;朱琳的音乐在女性柔美中透着力量;谢文辉特别擅于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游刃;温展力则灵气敏锐,创作奇巧;王珏的音乐想象力丰富而独特,属罗麦朔年纪小,却技巧高超。他们的天赋、个性、执着和友善,都在作品里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