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23
作者:闫珅
刘康华教授为“国音讲坛”(第89期)做《对作曲本科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讲座
时间:2016-12-23
作者:闫珅
2016年12月20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第89期学术活动在主楼413教室举行。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康华教授为国音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对作曲本科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刘康华教授以江定仙先生“本科教学应打好基础”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开始对本科和声教学问题的探讨。他首先提出 “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让大家认识到虽然当今和声作为一种音高组织技术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传统和声学作为培养当代作曲家的基础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因为传统和声学是培养学生和声感悟,训练学生作曲中主调音乐思维与具体写作技术的基础型课程,是打开古典大师创作中和声整体构思与具体技法的理论指导与有效方法,也是自20世纪以来各种新音高组织技术发轫的母体。
接着,刘康华教授解释了和声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将和声教学分为传统部分;与民族相结合的经验部分;以及现代音乐中主要流派的和声手法的知识部分”为主,“实事求是地将这门学科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东西,用最经济的办法使学生学会”。在教学内容上,他认为应该将“传统部分”、“与民族相结合的经验”两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而有关现代音乐中的和声手法则应另开课程解决。在扩充后的和声必修课内容中,刘教授以“调性和声”为框架分为四项内容:贯穿于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传统和声中“大小调体系和声”;19世界下半叶由于民族乐派兴起而扩充的“自然音调式体系和声”;19、20世纪之交浪漫主义晚期“调性扩张更为深化的半音化和声”;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和声技法,结合五声调式固有特性及多声特点的和声方法”。 在这四部分的讲解中,刘教授亲自演奏示例,使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如何借鉴西方和声、融合中国传统音乐调式再将之不断发展。在讲座中,刘教授也对和声考试方式与时间安排提出了合理建议。
本次讲座座无虚席,反响热烈。师生们表示:刘教授对和声教学改革的梳理和讲解,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帮助匪浅,也给予了教师们很多教学上的启发。
刘康华教授长期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教研室主任、作曲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论文有《二十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和分析方法》、《二十世纪的中心和音技术》、《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等,编著过和声学教材及多种和声辅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