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13
来源:科研处 作者:季思雨 来源:科研处
韩锺恩教授在我校“国音讲坛”举办学术讲座
时间:2016-10-13
来源:科研处 作者:季思雨 来源:科研处
10月10日,我校“国音讲坛”第86期学术活动如期举行。著名音乐美学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韩锺恩教授,在主楼211教室为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音乐的边界》的学术讲座。
韩锺恩教授首先从梅里亚姆“文化中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音乐即文化”的理念出发,并结合自身对这一理论的折返思考引起的业界争议,提出了音乐的边界这一议题。随后以2015年北京、上海和珠海举行的三场学术活动为实例,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西方音乐研究中的中国视野讨论,阐述了“方法与本体”的关系,提出“方法多元、本体唯一”,“方法是手段,本体是目的”, “惟有用合乎音乐的耳朵去听其中的声音,才能够听出与其合式的东西来”的学术观点。
韩锺恩教授又从去年珠海举行的“再听《黄河大合唱》”活动出发,为同学们播放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的高潮原型:《东方红》;高潮换型1:《黄河颂》(杜鸣心改编);高潮换型2:《黄河船夫曲》《黄河颂》叠置(石叔诚改编)片段。与同学们探讨了由“红黄改编”引发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和学术问题。在美学问题中,采用“文化中的人与衣服”为实例,对其中的纯粹感性愉悦做了重点解释,并提出艺术家是人类奢侈品的最终生产者,艺术学家是人类奢侈品的最后消费者。
“在多重关系之中寻求合乎学科存在自身的独特观照”,也是韩锺恩教授重点讲述的一个问题。韩教授首先诠释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通过“音乐、音声、声音”三者关系的理论发展,对艺术音乐与文化音声的关系做了重点解释,并对于“艺术是什么”“美学研究什么”为同学们做了理论归纳;对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路——传统音乐如果不置入高文化论域之中,就不可能有美学问题的呈现;审美意向如果不设入艺术音乐之中,就不可能有听感官事实的呈现;听感官事实如果不纳入特定的归属,就不可能有临响本体的呈现。
最后,韩锺恩教授为同学们阐述了音乐的文化边界、艺术边界、美学边界概念,并指出在音乐的的文化边界、艺术边界、美学边界中,音乐的艺术边界最为重要,是衔接音乐文化边界与美学边界的桥梁。
本次讲座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不时爆发阵阵掌声,很多同学表示通过此次讲座接触到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