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来源:团委、各院系 作者:郝斐、刘芳汝、史婧、郭思麒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展现国音青年责任担当
时间:2023-08-31
来源:团委、各院系 作者:郝斐、刘芳汝、史婧、郭思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号召广大国音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实践,中国音乐学院以“重基础、重实践、育素质、强能力”为指导思想,组建了29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分为“学习二十大,放歌新时代”“传非遗文化,承时代创新”“文化赋能乡村,公益支教活动”“深挖京味文化,助力首都发展”四大主题板块,共计389名学生参加,开展了千余小时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涉及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3个地级市(州)。
学习二十大,放歌新时代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所学专业,以面向群众的红色音乐演奏会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将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音乐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高级班”实践团前往延安,沉浸式了解延安历史文化,学习感悟伟大延安精神。
“赓续红色经典,寻音中原文化”实践团前往兰考,调研探访红色教育基地,为兰考县消防救援大队举办音乐会。
“国音同行,情系边疆”实践团前往新疆,参观文化馆,研讨交流民族唱法并进入军营开展慰问演出。
“若朴明哲,国音‘极光’”实践团前往敦煌,通过讲座观摩深入了解敦煌艺术,并举办“莫高花开”实践音乐会。
“豫见河南”实践团前往河南,交流豫剧音乐发展历史,参观并感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音传响”实践团前往龙岩,参观古田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并进行钢琴教学活动。
“红韵相传”实践团前往江苏,深入了解贺绿汀、任光等为代表的新四军中的音乐家们的优秀音乐作品。
传非遗文化,承时代创新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根据专业所学,寻找留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炬,继往开来,迈向未来。
“赴草原之约,传非遗之声”实践团前往乌兰浩特,通过非遗讲座、与当地学校交流等深挖非遗文化。
“黄梅戏韵”实践团前往安徽,通过访谈、参观、观摩等多种活动了解黄梅戏,同时还学习了黄梅戏的基本要领。
“天府寻音”实践团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深度挖掘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黑水县藏族音乐开展实地调研。
“丝路回响——遇见敦煌”实践团前往敦煌,调研社情民情,研究非遗文化传承,开展敦煌主题创作。
“丝路·疆行者”实践团前往新疆,对新疆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系统性保护成果开展实地调研。
“云南研学采风”实践团前往云南,了解当地民族民歌生态环境,收集并通过图片、影像等方式记录。
“聆听草原之音”实践团前往内蒙,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
文化赋能乡村,公益支教活动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依托自身专业优势,跨越山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聆听大山深处的声音。实践团成员给当地学生开展了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全团队共计授课260课时(约11700分钟),为推动乡村地区的美育建设做出贡献。
“千人百村”实践团前往北京平谷,通过一个月的驻村生活深入调研当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润物有声,‘晋’享其乐”实践团前往山西省阳曲县井店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并深入山西部分县学习当地音乐特色。
“朗朗黔音,五育支教”实践团前往黔南,在深入挖掘黔南特色民族文化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所学,推动当地音乐教育发展。
“跨越山海的音乐之声”实践团前往福建省南平市,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孩子提供系统的音乐课程,得到了当地教育局及媒体的关注与肯定。
“湘遇星途”实践团前往湖南郴州市和长沙市,学习红色文化同时,为学生们开展音乐、美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类课程。
“乐萦滨城,薪火相传”实践团前往辽宁,在进行公益支教的同时,还开展了传唱非遗音乐的实践活动,将乡村支教和非遗保护有机的统一起来。
“国音绕凉”教育帮扶团队分别前往广西省桂林市多个乡镇进行教育帮扶活动,突破了此前长达一年线上授课的局限性,为更多乡村小学提供专业、优质的音乐课程。
“筑梦行动”实践团前往河北马兰村,为当地学校提供乐器、音乐书籍及网络课程设备等,并开展音乐课堂、乡村音乐会等活动。
“‘心’寄云滇,‘艺’路寻根”实践团前往云南省,团队成员依托各自优势,开展丰富的音乐支教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
“‘音’系教育,追逐‘蒙’想”实践团前往呼和浩特,走进乌兰夫纪念馆与故居展开深入学习,同时在当地开展支教活动。
“‘渝’见渝中”实践团前往重庆,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系统的音乐支教活动。
“江边江韵”实践团前往成都市,了解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结合现实情况开展支教活动,通过美育教育带动当地文化发展。
深挖京味文化,助力首都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国音学生的大局贡献度,立足打造“演艺之都”新名片,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发掘北京特色音乐文化,并在实践中深化中外青年友谊,引导港澳台、华裔青年切身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增进对内地的认识和了解。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音乐志愿夏令营”实践团以华侨青少年为重点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音乐志愿夏令营,围绕思想引领、文化生活、艺术素养等内容,助力首都发展。
“匠心京韵万古新”实践团了解运河号子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结合专业打造“运河号子”专场演出,以实际行动助力“演艺之都”的建设。
学院党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团队质量,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国音学子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了解多元文化、增强自身本领、积极走进社会,立志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