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14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马学文 毕安琪
“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论坛深入探讨“音乐教育的全球化趋势”等议题
时间:2017-09-14
来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马学文 毕安琪
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在北京举行,9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来自全球30多所中外音乐院校校长们围绕“音乐学派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音乐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和“音乐文化是世界和平的使者”三个议题共进行了5场论坛。
第一板块由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主持,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系主任邵恩、教务处处长黄虎担任书记员。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首先作题为《音乐学派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主旨发言。王黎光强调音乐历史文化的学派烙印着民族的印记,但也一定凝聚着多种文化的精髓。成熟的乐派充分吸收多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思考自我文化的走向。中国音乐学院倡导建立的“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品为体现,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的音乐学派。兼容并包的中国乐派以包容的心态容纳世界文化,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乐派的建设会不断对世界音乐文化产生影响,使中国音乐与整个音乐世界互通互融。
面对当前音乐文化所面临的实际,皇家山音乐学院院长布拉德?马洪也谈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他在题为《当代音乐学院:21世纪之挑战》的发言中说:“21世纪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未来各音乐院校要合作,而非竞争。音乐学院之间应该沟通、协作和分享他们的知识和体制经验。”悉尼大学悉尼音乐学院院长安娜?瑞德在《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传承与可持续性》发言中表示音乐是生态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的支柱,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势在必行。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衍生发展出的新文化提供了一个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国际化发展后的效果缩影。欧洲中国音乐研究会主席高文厚在《别样全球视角下的中国音乐》发言中说:“对自己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应向一个更加多元化、真正的现代音乐景观转变,同时更加关注中国众多传统流派的丰富多样性。”巴德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马丁在《巴德愿景:建立中美音乐学院》中介绍了巴德音乐学院创办的中美音乐学院的情况。罗伯特表示巴德音乐学院认识到中国博大的音乐文化十分重要,它对于当今艺术形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下,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教育等话题引起了各院校校长的关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院长卡尔洛?希尔德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传承、传统与复兴》的发言中强调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是音乐传统的托管人,在面临音乐传统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们如何获得身份认同,高校如何更好地教导和设计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涯等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卡尔洛说:“高等音乐院校肩负着保护和发展我们宝贵音乐遗产的重要责任,要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使音乐传承更加有意义和更加有活力。”皮博迪音乐学院院长弗莱德?布朗斯坦在《音乐家观念更新》发言中说:“皮博迪音乐学院希望以改革课程的方式来更新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在毕业后成功地走向社会大舞台。”奥克兰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马丁?拉梅尔在《音乐教育——人类的特权与初衷》发言中表示音乐学院必须在教育里增强人文方面的教育意识。音乐不仅仅帮助我们学习技能,也能够帮助我们学习人生的哲理,希望将这些传授给学生。
第二个板块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主持,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金平、声乐歌剧系系主任王士魁担任书记员。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在《音乐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发言中高度评价全球音乐院长交流季是音乐界的盛事,强调音乐教育发展不能固步自封,文化交流融合是必然。刘辉谈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发展与办学特色时,明确未来要吸收校外优势资源,在合作中寻求优势互补,制定高层次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计划。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的发言《道与技的契合》是关于音乐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认为音乐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将精湛的技术训练与宽厚的学问修养有机统一起来。
当今社会面临移民增多、全球化、族群多样化等情况,音乐学院应主动思考管理院校和引领音乐教育发展等问题。波士顿音乐学院院长理查德?奥特纳在发言《文化碰撞——21世纪音乐学院训练的演进》中概括了过去200年音乐学院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欧洲艺术音乐上,忽略了世界其他许多音乐。面对现实冲突,怎么能在教学的标准化和灵活性之间达成一致,也是关于在大街上或音乐厅表演的冲突和协调。教育者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应该教什么,一个良好的训练音乐家在21世纪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因而课程、审美、观点都需要多样,让学生把现代化的、更多的因素放入音乐中来。
罗西尼音乐学院院长卢多维克?布拉曼蒂在主题发言《音乐教育中的早期学习》中介绍了欧洲的音乐教育发展情况。欧盟29个国家达成协议,相互认可学位和学分,协议确保学生有更大的流动性。卢多维克发言中重申音乐学习应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要为年轻人打造一个完整的通道,让年轻人进入高等音乐教育中来,并努力让所有年龄层都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院长保罗?霍戈尔的发言名为《美国音乐院校的商品化》。保罗认为当下的世界越来越全球化,美国最顶尖的音乐学院在一个非常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相互竞争。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通过务实性、商业性和国际化来保持其竞争力,吸引优秀的学生。利兹音乐学院院长杰瑞?戈德利在《21世纪世界移民与他们的音乐》的发言中谈到移民是一种现代现象,所有音乐学院都会面临移民增多,人们迁移时最便于携带的就是他们的音乐。音乐学院要更好地反映所在城市多元化,而且如何能让学校反映出共存的不同音乐族群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乔治梅森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威廉?里德强调了观众作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的重要性。威廉在题为《21世纪音乐学院教学的课程拓展》的发言中说,指挥面对的人不仅仅是一个乐队而是所有观众。建立音乐厅不仅仅是为专业提供舞台,业余的音乐家也可以在这里表演,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为社会或者社区提供服务,社区对于音乐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第三个板块由约克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安布鲁斯?菲尔德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赵晓楠担任书记员。
在这一板块中,一些院校介绍了自己学院的办学历史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布鲁斯?麦克朗《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的文化影响》的发言中追溯并回顾了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15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从工作室发展到现在的非常重要的音乐学院,每年组织1000多场音乐会和独奏会,对辛辛那提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学院一直身处艺术和媒体教育发展的前沿。卢布尔雅那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安德鲁?格拉费诺尔的交流题目为《斯洛文尼亚的公共音乐教育》,介绍了学院办学特色与学院的地域地位,特别强调与国家艺术机构合作对毕业生的未来的重要作用,以及地区性的学校彰显区域特点,从而进一步彰显文化的多样性。泰国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达米尔?把诺维塔发言题目是《新一代音乐家的音乐教育管理》,达米尔分享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培养经验。伯明翰音乐学院院长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在《全球化景观中的新伯明翰音乐学院》的演讲中,将新伯明翰音乐学院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将音乐和艺术置于重要地位的原因加以论述。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教授在讲话中说:高校大型歌剧剧目“三步走”之表演之间体系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艺术实践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大型歌剧剧目的创作、推广以及呈现样式简析》的主旨发言中,林戈尔回顾了歌剧艺术在我国开启了“本土化”发展历程。四川音乐学院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教学优势,形成了以“经典唱段的音乐会”、“全剧唱段的清唱剧”、“综合性舞台表演的歌剧”三步走的表演实践体系。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在大会发言的题目是《交流 理解 尊重 合作——天津音乐学院的国际化办学之路》。结合学院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徐昌俊从创新、人才、交流、使命四方面展开发言,介绍了天津音乐学院立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担当与自主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
加州艺术学院赫伯埃尔伯特音乐学院院长大卫?罗森博姆认为不同时期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和作曲方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今天的音乐实践演奏和学习中来,针对跨文化的现实情况,大卫发表了题为《弱化差异—以演作家为例解读加州艺术学院的跨文化和跨现代音乐教育》的主题演讲。
前半部分论坛22位音乐院校校长的发言涉及音乐教育发展最前沿的思考,对音乐学院的使命、学生的身份认同、社区服务、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等议题。
9月11日,音乐院校的校长们继续就“音乐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和“音乐文化是世界和平的使者”两个议题展开第四场和第五场交流讨论。
第四场校长交流论坛由美国音乐学学会执行董事罗伯特?贾德主持,书记员为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系主任侯俊侠。
曼哈顿音乐学院院长詹姆斯?甘德列发言题目为《日渐全球化是会中的音乐力量》。他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世界的音乐学院都开始并逐渐增多了国际留学生,多样化融合超越了校园、国家的界限,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音乐愈合破裂的世界。
宾夕法尼亚米勒斯维尔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迈克尔?侯拉汗围绕《始于合理的合理化建议:为全球音乐教育学开创一条真正的适应性改变路径》,旨在为全球音乐教育者的教学法的成功应用和调整提供可行的途径。
意大利塔蒂尼音乐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洛伦佐?卡帕尔多根据学院的经验结合高等音乐教育、国际关系与新技术,介绍了学院的情况。
约克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安布鲁斯?菲尔德着重探讨了在全球高等教育环境中教授音乐作曲所面临的挑战,以本科生教育为重点,提出了三种使作曲专业的学生在新音乐作品创作的方法。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以《构建岭南特色、国际视野的音乐教育新体系》为题,介绍学院依托地域优势、文化底蕴、国际视野构建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情况。
美国音乐学会会长玛莎?菲尔德发言题为《音乐学全球化:关键举措与合作》,追溯在过去25年,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音乐学全球化发展的重大变化,并提出全球知识结构差异是全球音乐研究的新挑战。
第五场论坛由欧洲中国音乐研究主席高文厚主持,书记员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系主任张尊连。
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克里斯蒂娜?古尔克在题为《音乐:促进和平的世界语言》的发言中说,古典音乐早已成为全球遗产,不再是欧洲人的专利。音乐能消除不同社会阶层、语言、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壁垒。同时培养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成为顶尖音乐家也是我们的责任。
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院长泽维尔?布维尔在《音乐外交的全新远景》发言中强调音乐是价值传播的手段,“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文化外交形式可以发展成多种新的模式,而公平的双边交流、跨文化交流、教育计划以及音乐主导的社会行动应作为发展新模式的基础。
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潘亚?隆古朗发表了题为《作为世界和平使者的音乐:理想与现实》的发言,指出音乐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力量才能达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这项工作需要广大作曲家、音乐家的共同努力。
伯克利音乐学院院长劳伦斯?辛普森在《全球社区中的音乐》发言中说,伯克利音乐学院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国外,这些学生的大融合导致了融合文化的音乐创作,全球意识的音乐理念也得到了实现。
哈尔滨音乐学院副院长陶亚兵(主持工作)在《音乐文化是世界和平的使者》发言中讲述了哈尔滨音乐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间的音乐交流,未来将在一带一路思想的引领下,以对俄合作为主,同时也面向东北亚、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伊斯曼音乐学院院长贾马尔?罗西发表了题为《治愈的艺术》的演讲概括了音乐的意义。音乐将人们团结在一起,治愈心灵,滋养灵魂,建设家园。
校长论坛对如何在未来全球化及技术变革的趋势之下,通过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力量,使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播和理解,发挥其跨越国界、直达人心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