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1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李雪霏 摄影:赵丽娜
刘德海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期)做“漫谈成长与定位”讲座
时间:2016-12-01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李雪霏 摄影:赵丽娜
11月30日下午,已入冬的北京寒风凛凛,冷意袭人,然而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却场面热烈,“中国乐派名师讲坛”(第二期)邀请到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国家级名师,我院教授刘德海先生做讲座。学院师生,以及校外音乐爱好者们,纷纷闻讯踏至而来,有幸现场聆听刘德海先生作为一名老艺术家畅谈人生的成长与定位。
刘德海先生以其艺术家独特的风趣语言从作品创作、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我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来谈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与定位。刘先生说,作为中国的音乐家,是最有自豪感的,作为一名老师,更要有责任感。谈到创作,先生说,创作音乐是感情的需要,要根植于传统音乐的沃土,“每个人要做草民,创作的作品要接地气,回归到田园,吃青草,完成一次绿色的革命”。演奏艺术和歌唱表演艺术,也要有创作,要将民族的和国际的“双轨”结合起来。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一所高等音乐学院,对社会审美有影响力、推动力的多元一体化发展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回归,求新、求变的学术大讨论中,学院要集中力量把功课做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等方面,培养一支踏踏实实的、有爱心的、坚守讲台的教学梯队。当下,作为一名高等音乐学府的青年教师,要想一想音乐理论在发挥实践指导方面作得如何?音乐创作在产生无愧于时代、民族的优秀作品方面又作得够不够?音乐表演在教育人、感染人,在向群众雪中送炭的普及,和真正启蒙音乐工作的群众化、通俗化方面,又作得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的。
随后,刘先生与听众进行了现场互动。互动环节中,刘先生针对师生们的提问,回答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探索的关系,经典和流行的关系等问题,并且还谈到了艺术要保留个性,音乐教育的传统和西方相结合,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及新学院派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的目标等等。
岁月交替终身以“木头”做伴,用爱弹琵琶的名师刘德海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滋养教师心灵、触动师生心灵的讲座。讲座后,台下听众久久不愿离场,纷纷上台与刘先生合影留念。
此次“对话名师——刘德海漫谈成长与定位”由中国音乐学院宣传部及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由党委书记闫拓时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