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1
来源:艺术实践中心 作者:田婉婷
“青春音乐力量”全国11所音乐学院联合音乐会北京站圆满举行
时间:2025-05-01
来源:艺术实践中心 作者:田婉婷
202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在这多重历史意义的交汇点上,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打造“青春音乐力量——全国11所音乐学院联合音乐会”。
作为国家大剧院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重磅演出之一,4月29日晚,这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标志着全国音乐学院携手共创的全新篇章。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由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优秀教师及青年演奏家组建的联合交响乐团,特邀泰斗级钢琴家殷承宗担纲独奏,以钢琴协奏曲《黄河》与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两部经典作品,彰显出中国音乐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演出当晚,全国政协、北京市文联、文旅部直署院团领导、国内音乐院校领导齐聚一堂。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副院长吴志武,党委常委、党院办公室主任胡涌,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嫄,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吴哲出席音乐会。
音乐会上,钢琴协奏曲《黄河》率先奏响,这部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于1969年改编自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经典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经过了五十余年的时光淬炼,愈发彰显出铿锵的生命力。作品采用四乐章结构,通过《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的递进叙事,将船夫号子、古筝韵律等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协奏曲形式有机融合。作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要改编者之一,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与交响乐团形成多层次对话,既展现黄河奔腾的磅礴气势,又抒发深沉的民族情怀。在全场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与欢呼中,这位耄耋之年的钢琴家数次返场,相继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十月”,以及《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当熟悉的红色经典旋律与西方古典乐章在音乐厅上空交织,不同年代听众的情感记忆被同时唤醒,不少观众眼含热泪,在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中感受着艺术永恒的生命力。
音乐会的下半场,与《黄河》遥相呼应的,是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当德军炮火笼罩城市,这位瘦弱的作曲家在防空洞中写下C大调的和平主题,用音符记录下“饥饿与希望”的双重奏鸣。在李心草院长的执棒下,乐团通过精准的力度层次把控与情感张力处理,赋予这部被作曲家称为“记录人类不屈精神”的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当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厅内消散,全场爆发出经久不衰的掌声。两部伟大作品同台呈现,不仅是艺术的交汇,更是精神的传承,让音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音乐会的最后,李心草率领全体演奏员奏响《团结就是力量》,全场观众齐声合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此次联合音乐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界的一次重大突破。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演奏家首次大规模组建联合乐团,打破了地域与院校的界限,实现了学术成果的共享与艺术高峰的共塑。担任钢琴协奏曲《黄河》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乐团首席分别是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的优秀演奏家张可涵,以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演奏家张润崯,乐团中定音鼓、圆号等声部首席也都是来自11所音乐学院的优秀演奏家。从策划到排练,从磨合到最终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各院校的智慧和心血。正如李心草院长在演出前所言:“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展现中国音乐教育的青春力量与无限可能。”
当晚的演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音乐的力量与精神的传承却永远不会停歇。2025年,“青春音乐力量——全国11所音乐学院联合音乐会”还将陆续走进天津、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沈阳、杭州、广州等地,由兄弟院校轮流主办。通过音乐连接全国各地,展现中国音乐教育的强大合力,让青春的旋律响彻神州。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音乐会全国巡演的首场演出之后,殷承宗还将在5月1日天津站的演出中担任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独奏,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再现不朽经典。